白墙青瓦,花香满园;茶海碧波,笑声荡漾……近日,记者走进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保康县店垭镇格栏坪村,顿时眼前一亮。
曾几何时,“穷、乱、难”是格栏坪村的代言词;现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省绿色示范村”“湖北旅游名村”“湖北宜居乡村”是她的代名词。
格栏坪村只是保康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保康县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号工程”,下“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以“创建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为目标,将一个个藏在深山的贫穷小山村打造成美丽幸福村。
*1
规划先行,每年打造22个示范村
“老百姓不是不想日子美,只是不知道怎样变美。”保康县委书记冯云波介绍说,在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之初,县委、县政府形成共识:美丽乡村建设,目的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要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建设,造福百姓。
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
保康县按照“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整治、文化小康、党建引领、市场导向”的原则,坚持“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为主线,围绕“环境美、产业兴、农民富、生态优”的目标,以乡镇为单位,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五大类别,高标准完成了全县个村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秉承“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理念,保康县精心谋划精品示范线路,依托高速高铁、国省干线等交通纽带,确定了6条乡村旅游示范线,涵盖全县11个乡镇;每年每个乡镇建设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每个村打造不低于50户示范户,串点连线、以线带面。
同时,该县统筹推进综合试点建设,对自然禀赋好、交通条件好、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的村,优先开展试点建设,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村居民点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方面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建设规划,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按照规划,保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美丽乡村综合试点村56个。尧治河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幸福村庄”,马良镇峡峪河村荣获“中国景观村落”称号;龙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黄龙观村等3个村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保康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实至名归。
*2
资源整合,齐心共办“一桌席”
6月初,全长8.2公里的“堰垭至尧治河”村道通车。驾车行驶在这条别样的道路上,黝黑的沥青路面,还有标准的红黄蓝三色分道线,道路两旁辅之以生态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尧治河景区闻名遐迩,但通往尧治河的公路路况较差。年底,保康县交通运输局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余万元将该路段提档升级,不仅方便游客进出,该路还成了“网红打卡路”。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县的大局,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冯云波说。
保康县强化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建立了“县级统筹、乡镇为主、部门帮扶、村级实施”的工作体系,形成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单位美丽乡村建设联系制度。各部门互联互促,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全域旅游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让一个个乡村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不仅“风景美”,而且“风尚美”。
资金的整合也发挥出强劲动力。从年起,全县每年整合交通、水利、城市管理等政策资金及各类涉农资金3亿元以上,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垃圾、水、路、绿、厕”等环境整治难题。今年还争取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融资资金2亿元,最大限度地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
“坚决不撒‘胡椒面’。”保康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余正文介绍,为提升各乡镇、各村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保康县按照“月督办、季调度、半年观摩”评比机制,根据排名分别给予万元、万元、万元的奖补资金。
格栏坪村引进武汉中奥诚投公司投资万元建设“花千谷”景区;过渡湾镇蜡梅谷吸引融成美境项目落户,培育出蜡梅产业新业态;小沟村引进社会资本建设集餐饮、采摘、观景、体育运动、儿童游乐、拓展训练为一体的特色民宿,打造出保康人家门口的“欢乐谷”……
美丽乡村建设奏响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截至目前,全县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共投入资金11.6亿元。仅年,就整合涉农资金2.46亿元,省级专项和县级配套投入万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村集体自筹资金2.3亿元。
*3
激活内力,美丽乡村跨越发展
夏日炎炎,但在保康县马良镇陈家湾村游乐园,却是凉爽惬意,游人如织。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元龙用手一指,说:“在建设美丽乡村之前,这里只是一片荒滩地。”
年,村里迎来了美丽乡村建设机遇。
立足生态、人文、自然等优势,该村累计投入多万元,打造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将闲置多年的荒滩平整利用,统一流转、变废为宝,保留部分水体,打造水上乐园、网红桥、垂钓园等水上娱乐观光园区。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荒滩变乐园、家园变公园,陈家湾村一跃成为保康乃至湖北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登上了央视财经频道。
“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留在家乡,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张元龙对村里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打造美丽乡村,环境是底色,产业是关键。
盛夏时节,在马桥镇横溪村,一亩亩中药材生机盎然,工人们正在给药材基地里的苍术除草去叶。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横溪村因地制宜,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该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建成“横溪中药材种植加工示范园区”,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
横溪村党支部书记刘贵华介绍,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7万元。
坚持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两峪乡两峪村通过蓝莓、石榴、苗圃等,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歇马镇采取集中资金入股,在百峰村香炉山茶旅融合项目中“组团”发展,带动19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以上;龙坪镇申坪村与龙坪村合股经营,从事橡子收购、洗尘、脱壳、初加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
产业强,乡亲富,乡村美。
美丽乡村建设激活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龙坪镇打造避暑小镇,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办起农家乐、乡村民宿,发展特色采摘。“相思寨湾”“塞上白竹”“水墨大畈”“银溅云溪”“红色黄堡”………一个又一个村子依靠美丽乡村建设火爆出圈。生态环境体验游、历史文化纪念游、民俗文化体验游、田园风光游、休闲采摘游等乡村主题游,吸引众多游客走进保康。
年,全县农家乐、民宿发展到多家,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9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
乡村美了,产业旺了,人才回流。近两年来,保康有百余名年轻人返乡创业。
“按照每年打造22个示范村的路径,用10年时间,保康大地上将串连出一幅生态、绿色、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图景。”关于未来,冯云波满怀期待。
全媒体记者:张玮
图片:杨韬陈泉霖
编校:旷微
责编:李运方
审核:秦志鹏
终审:李广儒张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