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带小伙伴们一起欣赏下此次的活动内容吧!
此次北京市门头沟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别实践了:秋歌载舞庆丰收、敲拓染、石磨豆浆、推碾子、拉镂种地、沙土炒花生、扎稻草人。
一、秋歌载舞庆丰收: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陕北地区"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北宋已有陕北秧歌舞,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二、敲拓染:
天地间万千植物,形态、颜色各异。年年岁岁,一次次轮回,花开、草枯时刻在变化。能将花草最美状态保留下来的方式,除了摄影、绘画、刺绣,还有另外一门艺术,不需要摄影师的专业对焦,不需要画家的技艺表现,只需简单的敲敲打打,就可以把植物的自然形状、色彩凝固在所需的载体上,它就是--植物敲拓染。三、石磨豆浆:
石磨豆浆在制作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慢慢研磨的方式,将大豆类食物磨成半液体的样子,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大豆类食物原本的香味,同时,豆类食物当中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而且磨出来的大豆粉是相对是比较细腻的,在其中没有任何添加剂,增白剂等,磨出来的豆浆是原色原味的,口感非常丰富。四、推碾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石碾子是古老农耕文化的一个象征和历史见证。过去没有磨面机,人们生活所需的面粉是用石碾子推出来的。五、拉镂种地:
镂是木头做的播种农具,用于播种麦子或其他的农作物,上面是个装粮食用的木斗,木斗中间有个不大漏洞,漏洞底下是个和秤砣有点相似的铁疙瘩,叫镂胡,镂的前面需要拉着,人站在后面用手左右摇镂,然后镂胡也在里面摇晃,当镂胡打在镂上,麦子就会均匀的向下播种,镂下还有几个镂齿,镂齿插在土壤里,拉着向前直行,麦子等农作物顺着楼齿就播种在了土壤里了。六、沙土炒花生:
首先让锅受热,热了之后放沙子进锅里,放沙进锅后放入带皮的花生,进行翻炒,炒的时候注意火候,火不要太大,温火为宜,一直翻炒,不时尝尝花生,到花生吃的时候可以掉皮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掉皮的时候可以品尝到花生特有的香味。七、扎稻草人:
稻草人是农田里的卫兵,可以驱赶鸟类。自从有农业起,直至今天,一直依靠各种模拟人像来保护种子,成熟的果子和蔬菜等免遭鸟类觅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