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你摸摸看。”“呀!是木柴!”10月16日,在黄堡镇易地扶贫搬迁前海安置点,走进72岁杨传寿的家,6个干净的麻袋装满了木头,整齐地靠墙摆放着,让记者惊讶。
易地扶贫搬迁让很多贫困户从山村搬到集镇,住的地方变了,习惯了一辈子的生活方式也跟着在变。为了让他们适应新的地方,既体验到城镇的便利,也能留住乡愁,各地基层党委做了大量的工作。
从柴火灶到煤气灶“烧了一辈子的柴火灶,这才学会用煤气。煤气灶比柴火灶方便多了,也干净。”杨传寿说。
杨传寿家就他和老伴儿两人,老伴儿语言有障碍,说话不利索,儿子很早就出门打工,已经在江苏安了家。“老杨,你这家里是怎么了?这么大的烟。”一天,前海小区主任冯祖斌刚走到杨传寿家,就被屋子里冒出的烟吓到了,进去一看,原来老两口在炒菜。
以前烧土灶,有烟囱,现在住进单元房,没有烟囱,如果没有抽油烟机,一炒菜屋里就浓烟四冒,唯一的办法就是安装抽油烟机。
一个抽油烟机
少说也得千把块,
老杨心疼钱,舍不得。
怎么办呢?
冯祖斌联系上老杨的儿子,向其说明了情况。随后,老杨的儿子给他转回元钱,冯祖斌帮老杨买了一台抽油烟机并安装好。冯祖斌通过联系子女这种方式,让社区有好几户人家安装上了抽油烟机。
虽然煤气灶方便也干净,但对于杨传寿来说,费用还是比烧柴贵,加上冬天天冷要取暖,他又添置了一个改良柴火灶。
每天,杨传寿只要没事,就到附近捡木头,用袋子装好后搬回屋里,“现在住的是楼房,不是自己一家,你看这楼道干干净净的,弄脏了不好。”
从“各顾各”到“定规矩”黄堡镇易地扶贫搬迁前后海安置点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安置点,有30栋单元房,共入住搬迁户户人。去年10月“交钥匙”,12月完成搬迁入住。
一下子新增了这么多人口,
如何管理好这个特殊小区?
黄堡社区想了不少办法。
1安置点实行“村社共管”。户籍、土地、山林、政策落实等仍由原村委会管理,居住管理工作由当地社区负责。
2社区分别在前海、后海两个小区成立了居民服务中心,并聘请退休干部担任小区主任,全面管理前海、后海两个小区的卫生、安全、日常事务等工作。
3制定了《社区公约》。刚从老家搬过来,很多村民不习惯,乱扔垃圾、乱倒水……为了把安置点管理好,社区组织搬迁居民开大会,一起制定了《社区公约》。因为都是贫困户,不能收居民物业管理费,社区就在每栋楼推选一名党员当“楼栋长”,负责督促打扫整栋楼卫生。
4社区每个月对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并把评比结果张贴在每栋楼最显眼的地方。
黄堡社区居民“如果我看到这个月我们这栋楼是清洁,我心里就格外高兴,一旦看到是较清洁就会不高兴,想着下个月必须把卫生做好,争回清洁。”评比虽然只是一张纸,但大伙儿的荣誉感特别强,月月都在争优秀。
从搬迁户到小区主人每天,黄堡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西华都要在社区溜达一圈,倾听大家的诉求。一天,一对老夫妻拉住她说:
“书记,搬到这里热闹又方便,但你看我们年纪大了,在老家买好了‘寿木’,这边都是单元房,我这‘寿木’可怎么放呀?”
此外,社区人多,少不了要办红白喜事,也没地方办。“考虑到大家的需求,我们准备再建一个房子,专门作为红白喜事房,解决大伙儿的这个难题。”郭西华说。
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西华
为了让大家早日习惯并喜欢上搬下来的生活,社区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每天晚上,社区几个广场上人头攒动,大家在这里开心地跳广场舞。“我们还成立了文艺队,喜欢唱跳的乡亲都抢着进文艺队,现在已经有40多人了。”搬迁一年多来,她在大家脸上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刘芳今年30岁,是黄堡镇水田坪村村民。“以前,我是‘两头难’,在外打工就管不了孩子,回家带孩子就上不成班。搬下来后,我在家门口超市上班,孩子照顾了,每个月还能挣一两千块钱,孩子上学也方便,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刘芳说。
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西华“我们先后引进武汉旗旭置业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设星级酒店,引进大型商超3家,推介商铺平方米,吸引30多家客商入驻。同时,通过积极争取和对接,将后海安置点门面房作为配套产业项目,规划建成以茶叶交易、茶文化展示为主的茶产业专业市场。目前,这些项目成为带动集镇居民就业、繁荣商贸经济的主力军,先后带动多人就业。”能挣钱,还住得舒服,搬迁户才会真正把这里当成家。
投稿邮箱:xfsfp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