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坪罗家湾的传说
王文炳/文新楚风第期
家乡是座落在保康县西北边的一个小山村,山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不知穿过多少岁月,承载多少故事,沿着山峦,在小山村中拐了个湾,奔腾地向东流去。家乡曾经叫铺湾,有段历史故事。相传古时候家乡是房陵县通往保康、襄阳必经之路,那时的交通都是步行走山路,只有好家子人(大户人家)骑马,这条路时常有进京赶考的富举人、穷秀才,也有些小商贩穿梭其中,最频繁还是运货、运盐的马帮商队,偶尔也会军队通行。官兵们扛着长矛短枪,浩浩荡荡,一连几天,马蹄声咚咚,百姓只能藏在家里或躲在远处观看。当时家乡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人多,流动大,好多商人看中了家乡地理位置和潜在的商机,纷纷在家乡最开阔处,也是胳膊弯地方开起了商铺、酒馆、客栈。听爷爷的爷爷说,当时家乡酒旗迎风招展,商铺林立,驿道上人头攒动,跟平时赶集时的镇子不相上下,家乡亦因此得名——铺湾。
年复一年,这些外地商人在家乡发了财、扎了根。他们认为财富是财神保佑,是沾了家乡山水灵气,于是请风水先生看地,在家乡南边一条蜒绵山脉角下似龙头的地方,集资建起一座庙宇,取名财神庙。在那以后岁月里,财神庙香火不断,信徒众多,每逢节曰、庙会,都能看到人们在顶礼膜拜。在财神爷的庇佑下,人们在狭长的山谷里,过着幸福平静生活。传说有年五月,天气特别炎热,有位四川的穷秀才,沿路乞讨进京赶考,走到家乡东边一棵树下了歇凉,树下有个土堆,他又热又饿又渴,他长叹一声,唉呀!我的妈呀!忽然听到一声清脆‘唉’的应声,穷秀才大惊失色,四周望去不见人影,哪来应声?他仔细分辨好像是他坐的土堆里传出来的,又好像天空里飘来声音,他疑惑抬头,发现树上有不少桃子,秀才喜出望外,摘下的桃子肉厚汁多,既解饿又解渴,吃饱后又用包裹包了一大包带上赶路。临走之前,他仔细观察此地土堆和桃树,感觉有些神奇。这时走过来一位大爷,秀才问这叫啥地名,怎么路边这么大个土堆,大爷告诉他这叫铺湾,他说好多年前看见路边死了个女乞丐,就地把她埋在那里。
自那以后,秀才突然觉得自已身轻气爽、才思敏捷,果然不出所料,三月后秀才进京高中状员,衣锦还乡。回家后他把路过铺湾发生奇怪事告诉家人,家人请高人占卜,高人说那个地方有灵气,那个埋女乞丐土堆是风水宝地,秀才叹息叫妈,土堆里有人应答,说明秀才成了女乞丐后人,接了地气,才金榜题名。状元为报答女乞丐,花银两为她在家乡修了座高大气派的坟墓,立有三层墓碑,旁边用石匠打造的弯石堆砌。状元披麻戴孝,以母亲名义重新厚葬,碑文以母亲称呼,以孝子落款。记得小时候我们砍柴禾背累了,都会把柴禾放在墓石上歇息,在我印象中,这是我见过的最大最气派的墓碑,不知现在还在没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家乡当时的繁荣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打碎。那是一年夏天,一连几天连降暴雨,在夜深人静时,发生山体滑坡,汹涌的泥石流将家乡商铺以及熟睡的人们掩埋,场面非常悲惨。家乡那座财神庙只保佑了人们发财,但没能保佑人们平安。后来家乡人们又在这块废墟上开荒垦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只到前些年,还听说乡亲们在平整房屋地基时,挖出一罐罐古时铜钱,足以见得当时家乡人们生活的殷实和富足。在我记事时,财神庙就己破败不堪,成残亘断壁。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又将其拆除,并在此处开山劈地,挖断山脉,凿成排水豁口,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财神庙垭子。七十年代增设管理区时,整条小河流城没有一个地名响亮又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唯铺湾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所以以铺湾命名为管理区。家乡这个小山村则因居住罗姓人较多,而改名为罗家湾村。这段历史,只有五十岁以上的家乡人才知道,如果你问家乡现在的年轻人,铺湾在哪里,他们大都不知所云。如今家乡变化让人耳目一新,乡亲们一幢幢小洋楼白墙红瓦,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家乡处处靓丽整洁,乡风文明。人们丰衣足食,善良纯朴,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离开家乡三十多年,无数次梦回家乡,家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我脑海里,还是那么清晰。乡里乡亲,还是那么亲切。我也时常在梦中,仿佛听到古道勒马的嘶鸣,仿佛听到秀才疲惫地呼喊妈妈的叹息声,也仿佛看到家乡古时酒旗招展,财神庙香烟袅绕,以及漂泊的游子回归的身影。回归的应该还有那己经远去的称呼,如同很久未被轻唤的乳名。点击蓝色字体,阅读王文炳往期文章:
乌鸦和鹊雀/王文炳
我那刀子嘴,豆腐心的岳母/王文炳
口误/王文炳
《江西老表》/王文炳
儿时的青山绿水已成回忆/王文炳
编辑:符佩审核:葛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