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图景新
——全县年下半年美丽乡村综合试点建设半年观摩侧记
春天孕育新希望,乡村振兴正当时。3月1日至2日,冯云波、杜云峰等县“四大家”领导带领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领导、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全县11个乡镇的11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检阅。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每到一处,观摩团成员都仔细了解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新农村、做强产业促增收的好做法、好经验。
观摩中,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让人耳目一新,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令人欣喜振奋,山清水秀的美丽村庄让人流连忘返,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巨幅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环境治理扮靓乡村振兴底色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保康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扮靓乡村“颜值”,提升乡村“气质”,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DASHU
小桥、流水、人家,马良镇宋家湾村美如画卷。
宋家湾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干部带头、包保到户、全员上阵、内外并举,建美“里子”、做靓“面子”。通过宣传引导转观念,加强整治换新颜,并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坚持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冒进求洋,保护原生态、改造原住房、使用原材料、就地取石、修旧如旧。对沿线现存的豆腐坊、酒坊、油坊、蜂坊进行提档升级,采用前店后坊的模式,现做现卖,让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在现代改造中焕发新的活力。
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寺坪镇岗子村发动群众参与,建设美丽庭院,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出台奖补政策,发动群众自行投工投劳,拆除废旧猪圈、厕所、柴棚等附属房,村集体根据原有建筑面积,按照1:1.2的比例提供砂石、水泥、机瓦等建筑材料作为奖补,撬动农户投入资金余万元。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捐出自家“老物件”融入节点建设,腾退空闲地建设景观广场,自行补植红刺果、紫薇、兰草等本地苗木美化庭院,4户家庭被评为“最美庭院”,66户家庭被评为“示范庭院”,群众成为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主角。
过渡湾镇倒座庙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梅花寨、蜡梅谷等景区必经之路的便利条件,做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治理”三篇大文章,聚焦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家园。该村始终把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工作,突出污水治理、庭院美化、“小三园”建设,新建文化广场和生态停车场,持续巩固“四员合一”管护机制,严格实行农户垃圾分类收集、村组专人运转、镇集中处理,垃圾收费、每月评比集中公示,逐步建成稳定的长效管护机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城关镇堰塘村有著名旅游景点万年山千年道观和红三军高桥铺战斗遗址,是城区居民旅游休闲胜地。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过程中,堰塘村结合村情实际,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立足打基础、管长远,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极大改观,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产业支撑打造乡村振兴硬核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做大做强产业,推进经济发展,致富有盼头,幸福有奔头。
蜡烛山村位于后坪镇东南部,因两座山峰神似“蜡烛”而得名。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启动后,该村按照“先规划后建设,调结构重产业,整环境美庭院,树新风讲治理”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建设。
眼下虽春寒料峭,走进蜡烛山村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幅标语显得分外醒目。近年来,该村通过龙头企业牵引发展,引进湖北圭萃园农林股份有限公司在全村发展茶叶基地多亩,带动56户农户参与茶园管理、学习茶叶技术;合作社带动发展,成立了茶叶、核桃板栗、蜜蜂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种、管、育、产、供、销等产业化服务,保障产业发展见成效。同时,带动农户主动发展,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因户制宜,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茶叶、传统种养、中药材等产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DASHU
两峪乡胡家台村距离集镇3公里,境内有年历史的道教圣地朝元山。近年来,该村立足康养休闲定位,大力探索村企合作,在县人大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先行先试,与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拿出10间房屋改造精品民宿,作为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职工疗养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同时,与两峪双堰蓝莓合作社合作,发展蓝莓亩;通过连点成片、连片成区,建成环东叉河两岸,胡家台村委会至双堰湾居民点亩蓝莓基地,为脱贫户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近年来,店垭镇黄坪村抓住全县茶产业链发展机遇,在巩固现有亩茶园基地的同时,新建标准化茶园亩,筑牢产业发展底色。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发展“稻鱼共作”基地亩,预计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以上,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了产业发展优势。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设集“茶文化展示、电商运营、游客接待”为一体的农产品展销中心,探索“政府主导、村级主抓、群众主力”的产业发展新路。
文化筑魂提升内涵留住最美乡愁
美丽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
融入红色文化、内涵润村提品味。黄堡是革命老区之一,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就是原汉南工委办事处,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走进黄堡镇黄堡村通往革命烈士陵园的入口处,一名老红军战士手拿指示牌的雕塑栩栩如生。在试点建设中,黄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学习有机结合,打造“烈士祭”红色旅游研学路线,把党史文化馆、政治生活馆、党建主题园、红色节点及烈士陵园串联起来,来展示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后人传承红色文化,形成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了黄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位。
传承文化育新人,乡风文明精神美。近年来,歇马镇庙坪村以“种子文化”为切入口,深入挖掘种子文化内涵,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组织科普知识宣讲,打造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引导群众弘扬“种子精神”,传播希望力量。一年来,围绕种子起源、种子发展、种子功效、国家粮食安全观,制作文化墙8处,开展各类宣讲6次,通过宣传引导,群众守护耕地、珍惜粮食、保护生态、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明显提升了,良种文化也逐步成为了人们记住乡愁、教育后人、见证发展的生动课堂。
乡村振兴,清廉先行。马桥镇周湾村民风淳朴,符合莲的气质,故而周湾村人都喜欢莲花,家家户户都种莲藕。去年11月,周湾村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在建设示范村时,该村将“清廉周湾”作为建设主题,以此教导村民、党员干部,做人做事要干干净净、清正廉洁,进一步挖掘周湾的“清廉文化”,重点打造“一条主线,两条环线”,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周湾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整治发生质的飞跃,廉洁意识深入人心。
姓氏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走进龙坪镇申坪村新建的姓氏文化堂,百家姓的起源一目了然。该村充分挖掘申坪独特的姓氏文化,以“传承姓氏文化,弘扬家国情怀”为核心,鼓励勤劳善良的申坪人民团结奋斗、奋发图强,以家庭兴旺实现全村富强,以百家兴图国家梦。同时,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环境治理协会、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等群众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建立淳朴的乡风民俗。深入开展“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婆媳”等创评活动,营造文明和谐新风。
丰富的乡村文化内涵,拉近了与农民心灵的距离。群众积极“唱主角”,勤劳致富、助人为乐、文明和谐蔚然成风。
一天半时间,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评、一路议,一幅幅乡村美丽画卷呈现出来,一张张村民的幸福笑脸展现出来,拉练见证了美丽乡村综合试点建设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晒亮点,比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找差距,谋赶超,共筑幸福和谐家园。拉练现场,与会代表认真观摩、深入思索,更加坚定了保康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荆山南北,一场你追我赶的接力赛仍在继续,一幅竞相发展的蓝图正在铺展。
全媒体记者:杨韬薛渊
编辑:丽丽
审发:李广儒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