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金镶玉”常常被人们用作“骂人”不带脏字的口头禅,看似简单的批评卑视语,对高手亲讲,简直弱爆了!为啥?当你说出这句话时,自己也一并被卑视矮化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金镶玉流苏蝴蝶首先,“有眼不识金镶玉”,孤陋寡闻莫乱讲。这句话,完全是冒牌货李鬼化装而来,说好听点就是“李鬼”演绎。这事还得从战国时期《韩非子·和氏》“有眼不识荆山玉”说起,据传和氏璧原石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这和氐璧的珍贵精美是出了名的,按后人演绎的八卦讲,这荆山玉一定也很好不是?荆山玉因和氐璧而闻名,好事者即顺理成章地整出个“有眼不识荆山玉”来,进行批评同情云云。后又有人讲,荆山还出产荆山金玉(别称“金镶玉”)等等,这八卦得也太离谱了吧?通过寻根溯源,由此可知,“有眼不识荆山玉”才是源头。“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乃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谐音讹传而来。顺便说一句,荆山玉从未进入过中国名玉之列,“有眼不识荆山玉”也是情由可原的,也犯不上是什么孤陋寡闻浅见薄识吧。
金镶玉转运珠其次,金镶玉不叫“金镶玉”。金镶玉本来是指一种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艺即在金器上镶嵌各种玉石的技术手法。人们错误地以“金镶玉”代指由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的金玉器物,顺口说成了“金镶玉”。由此可知,“有眼不识金镶玉”就对了,专业术语岂是常人所知,也恰恰是这种误称,不但让人们认识了“金镶玉”,还普及了其金镶玉工艺,真是误打误撞成好事了。再者,金镶玉玺推波澜。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将其雕成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传国玉玺。汉灭秦后,“和氏璧”落刘邦手中,刘将其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一直传了十二代。时逢王莽篡权,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怒摔玉玺掉一角。王莽命人黄金修补,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或是“金镶玉”的较早由来吧。只可惜,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镶玉的制作工艺却被传承下来,并由宫廷走向民间。这不,年奥运会奖牌,釆用都是中国独有的金镶玉。
金镶玉福禄又者,金玉良缘金镶玉。玉外表质朴无华,金代表财富彰显;喜结良缘常被人们金玉合璧,故有金玉良缘之说。为讨吉利,在订婚时以金玉作为信物一直沿用至今。比如《金瓶梅》第二十回:“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镶玉观音满池娇分心。”第七十二回:“林氏又早戴着满头珠翠,身穿大红通袖袍儿,腰系金镶碧玉带,下着玄锦百花裙。”《红楼梦》中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更是上升到了易学高度。由此可见,金镶玉早已深入人心,相信没几个会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的主儿。
金镶玉平安扣最后,金镶玉配戴有讲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金镶玉早已深入人心,配戴者比比皆是,但配戴讲究也是一门学问。比如说人体有能量场,金玉也有,若配戴适宜,即能起到“人养玉玉养人”的良好互动。当然,这些深层次的讲究需综合研判,详情可留言。因此,有眼识得金镶玉,有缘配戴不可知;若得吉祥真富贵,且看命理德配位。智慧的你,金镶玉戴对了吗?
金镶玉无事牌总之,有眼识得金镶玉,尚须博学涨姿势。通过对金镶玉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及工艺技术的回顾,想必小伙伴们也有了些粗略的了解,还需要对金镶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对喜欢创意设计、制作工艺以及非遗传承者来讲还远远不够,愿我们且行且珍惜,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金镶玉平安扣后记:朋友来信讲,在传承玉文化知识方面,可不以穿插些有趣的故事,以提升图文生动性、趣味性,很高兴听到友友们的心声,笔者将虚心改进调整调性。今天就在文章后面多插入一段:金镶玉最稀奇就在于它搅和的人之多和事之玄,实在是千古传奇!历史跨度从春秋到三国近千年,被直接掺和进来历史名人有帝王将相十几人之多,成语典故有:和氏献璧、金镶玉、完璧归赵、将相和、楚璧隋珍、随珠和璧、传国玉玺、金镶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等,就连《金瓶梅》中西门庆都自嘲: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宝贝当顽石。更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事就是秦始皇的皇权大印就是“金镶玉玺”!总之,不论是《韩非子》《汉书》的史料记载,还是《山海经》《金屏梅》的传说杜撰,都提及了“荆山玉”“金镶玉”的渊源由来。最有意思的是,还有人说:和氏璧是独山玉,而不是荆山玉,理由是地处独山玉产地南阳独山脚下有边(卞)庄与和庄,称卞和其人就出自此地,说出来似乎有些道理,毕竟和氏璧失传久远已无法考证,属地之争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文字记载的缺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玉友们,您怎么认为呢?欢迎下方点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