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的柏油公路如玉带般盘旋在巍巍青山之间,公路两旁,整齐划一的烟叶田、鲜艳靓丽的线椒架、绿意盎然的果蔬园,让人目不暇接……这是9月中旬采访组一行,来到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时看到的一幕。
曾经,这里的人们靠天吃水。一到旱季,水贵如油,莫说灌溉种植,就连人畜生存都十分艰难。吃水难,就像一道“紧箍”,深深地箍在干部群众的头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脱贫攻坚好政策,帮助赵家山人战胜了在喀斯特地貌区打井取水这一世界性难题。
如今,吃上自来水的赵家山人,精神抖擞地奔走在致富的大道上。
汗水浸透“喀斯特”
9月17日,在赵家山村党群活动中心,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为记者递上了一杯飘香的清茶,他笑着说:“搁在早些年,我们根本不敢想,能端出这样的茶水来待客!”
谁能想到,一杯平淡无奇的清茶,曾经竟然是世世代代赵家山人难以企及的奢望。
保康是全山区县,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山高石头多,地下溶洞暗河遍布,难以涵养水分,人畜饮水异常艰难。而位于海拔近千米高山上的赵家山村更是其中“代表”。“天上下雨地上流,雨停三天用水愁。”直至21世纪初,靠天吃水依旧是赵家山人生活的常态。
54岁的村治调主任王述义说:“从我记事起,乡亲们尝试过无数的办法,挖深井找水、到远方挑水、天坑(即溶洞)里舀水、开车到河边运水……”
年,时任保康县长的张世伟来到扶贫联系点赵家山村,因为泡不出一杯清香的茶水,村干部显得十分无奈。
经走访调研,张世伟和村干部商议之后,决定从全村海拔最低的“老井”提水。
然而,一切并不顺利,历时三个多月,“老井”提水工程顺利完工,但村里仍有20%的村民饮水难以保证,且水体容易富氧化,饮水安全无法保障。
喀斯特地貌无法打井取水,是业内专家们的共识,整个湖北,都没有一例成功出水的先例。
但张世伟不服输,赵家山的群众也不服输。
聘请专家,重新摸排,引入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寻找最优的“出水点”。
年3月,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专家翻山越岭,经过数十次勘测,终于在赵家山村郝家冲探明喀斯特地貌地下河的基本走向。
4月1日,工程队入驻现场,大型钻机、空压机各就各位;4月12日,当钻井深度达到米深时,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压过大型机械的轰鸣,直冲云霄……
一泓清泉缓缓流出,一段历史正式改写。
随后,为确保井水入户,赵家山村新建了占地平方米的赵家山水厂,配套建设立方米储水池,并购置降氟、消毒设备,安装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实现水厂无人化值守和自动化控制。
清泉浇开致富花
采访路上,记者在郝家冲水厂旁的烤烟坊看到,村民秦嗣明将新劈的木材投入火炉,一股淡淡的烟草清香随着火苗缓缓飘出。他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的12亩烟田收成不错,多斤的烟叶加上补贴,能收入约4万元,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的。“以前因为缺水,村里的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赵祥华介绍,自从有了充足的水源,村民们终于敢甩开膀子发展产业,更有不少能人有了回乡创业的动力。“年底,我得到消息,困扰家乡千百年的‘水荒’终于被解决,我立刻意识到埋在心底多年的产业兴乡梦有机会实现了。”返乡创业的种植大户杨培林说,年初,他从单位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带着半辈子的积蓄回到家乡,流转80亩土地,带着乡亲们一同种烟致富。
依靠科学的栽种、管理方式,杨培林的烟田第一年便获得丰收,越来越多的村民要求“入伙”。次年,他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社,吸纳27户贫困户加入“种烟大军”,如今合作社旗下亩烟田年产烟叶7万多斤,产值逾百万元,27户合作社成员年均收入突破3万元,全部脱贫出列。
有了山泉水的灌溉,线椒、烟叶套种蔬菜、软籽石榴……一朵朵曾经只在梦里出现的“致富花”,竞相盛开。
年,赵家山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仅果蔬种植产业便扩大至近亩,村集体经济收入逾30万元,富裕康乐的生活,稳步而来。
一花开来百花艳
“曾经,我们是‘一盆洗脸水,一家人轮流洗’。现在,全自动洗衣机、热水器、冲水马桶那些‘吃水’的‘大玩意儿’,我们买得起,也用得起!”村民李绍国说。可谁能想到,他曾在缺水的困境中找到特别的“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乡村交通不发达,天旱时,缺水的赵家山人只能到脚力能及的几个取水点取水,然而,来去十几里的山路行走不便,不仅耗时费力,还经常“一桶水返程,半桶水到家”。瞅准了大家的“痛点”,刚退伍的李绍国将拖拉机车厢改造成“水箱”,模仿起部队的运水车,从集镇旁的沮河边“贩水上山”。每年9月初到次年3月底的“旱季”,2到3天“取水”一次,每次能赚上二三十元。每年仅靠“贩水”,李绍国就能有近元的收入。
后来,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取水、运水的选择日益增多,李绍国便卖掉了拖拉机,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闲暇时为家里和邻居运送生活、生产用水。年,深井打出的幸福水送到了家家户户,那台日益老旧的农用三轮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不用再为水劳顿奔波,挣钱致富路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宽。”李绍国并没有因为村里找到水源,自己“买卖”停了而懊恼。
赵祥华介绍,深井取水成功后,该村积极谋划,创新供水模式,集中供水节约成本资源;创新管水模式,专人管护保障运转安全;创新用水模式,梯级收费倡导节约用水……“虽然有了自来水,但屋顶的天沟(建筑物屋面两跨间的下凹设计,用于排、蓄水)我们依旧没拆,天上的雨水、做饭洗漱的剩水,都存了下来,用来喂猪、浇地,一滴都不浪费。”村民王树强介绍,从缺水时期过来的人们更懂这幸福水的来之不易,循环利用、节水习惯、科学设计……“乡村想要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赵祥华介绍,除了弘扬节约文化,该村还积极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下功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志愿服务小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培育互帮互助、友爱和谐的乡邻相处新模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狠刹“人情风”,减轻群众经济负担;鼓励村民抓住水源条件变化带来的机遇,成立合作社,抱团创业……除此之外,该村还拿出集体收入,新修、扩建了党群活动中心、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改善村庄面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如今的赵家山,村庄美了、群众富了,文化底蕴更加厚实、乡风民俗更加清新,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正徐徐铺开。
全媒体记者:周国云魏遵明胡采棣周建春刘晓青
通讯员:吴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