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保康县人民法院坚持走信息化“建用并行”之路,不断创新办案方法和模式,成效明显。
电子签章少跑腿
4月11日,保康县法院工作人员接到该院寺坪法庭庭长李云的“调解书已经从网上发出,请盖章后传回。”随后,工作人员打开内网操作系统,轻点鼠标,3秒钟后,红色印章出现在调解书上并通过网络传到寺坪法庭。
这是该院实行的电子签章业务。基层法庭不用再为签章奔波于乡镇和县城。主审法官签发文书后在网上申请盖章,就能及时送达给当事人,还能节约司法资源。“以前来回跑一趟要三四个小时,下雪天更难,有了电子签章方便多了。”该院马桥法庭距离县城最远,庭长彭勇深有感触地说。
电子签章只是该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之一。“为加快信息化办案进程,全面提高办案效率,我们还建设了科技法庭。”该院信息化分管领导乔永文介绍,目前,已建成11个科技法庭。
科技法庭内设专用同步录音录像机、证据展示台、显示屏等,庭审全程无纸化记录。利用移动便携式数字法庭到事件发生地进行巡回开庭,可实现群众家门口办案。
网上立案更便民
年11月,该院与司法局联合,在保康5个未设法庭的乡镇设立了便民诉讼联系点,通过网络传输,镇村群众就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司法服务。
有了联系点,乡镇司法所人员可直接把当事人的诉讼材料通过网络上传至县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的网络平台上。大厅工作人员当即登记立案,分配案号,并将诉讼材料转交给承办部门。
便民诉讼联系点的网上立案为当事人提供了方便,而律师服务平台则为律师办理业务提供了便利。
4月13日,保康五峡律师事务所主任卜亚东在办公室里打开湖北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对一起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申请立案,这是保康县法院运用律师服务平台受理的第一起案件。“避免了律师尤其是外地律师来回跑路,提高了办案效率,增强了律师与法官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加强司法监督。”该院副院长张华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