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居道士指有家庭妻儿居家修行的散居道士,“火”在此意指凡俗生活之意。也可称伙居。火居道士可以娶亲蓄子,但是也要持戒奉斋,事实上,道士在金、元前,道士大都不出家。全真教创立后。制定出家制度。现在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系,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娶妻。住丛林。正一派道士大部分不出家.有些在道观开展宗教活动.有些則住家中从事各种社会职业。遇到道观有活动或民间有活动就去参加。天师道(道教正一派)不禁止门人婚娶,自张道陵天师以来历代天师职衔都以嫡亲身份继承法统。
(保康汤池峡道观)
保康的火居道士是以家门来分的,又叫坛门,基本上是家族世代相传,遵循道教的教义教规,沿袭道教的师承法派,按道教仪轨传法、拨将、督职等,法统一般情况下是世代相传,有一部分是师徒相传。
保康的火居道士一个共性的问题是传法慢,一般上一辈督职的道士要在即将羽化的时候才往下传法,也就是说一坛道士里只有一位或两位是督职的,其他都是只有名没有职,按道教仪轨,没有拨职的道士是不能主持法事活动的,亦无权召神遣将。所奏表疏、所发的牒文和符文都不被认可。所以对拨职的对象要求很严格,需要精通所有的法器、韵腔、科仪、文疏、手印、戒律等。一般没有三四十年的修为是不给拨职的,故而,有职名的都是这个家族的长辈或是这个坛门威望高,文化好的。这样就直接导致传法慢,直至目前无人可传。笔者就知道马良周家有一坛火居道士,他们家族很大,当年可以开展七天的法事活动,有二十几人,他们的法派和道教全真龙门派一致。所以他们这坛刚传到“清”字辈,原来两位督职道士,现在没有了,主要原因是现代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这个,后继无人。还有两峪李家坛门,法师李清玄羽化多年了,现在也只传到“一”字辈,马桥有一坛是正一派法统,现也只传到“大”字辈。龙坪张家有一坛,笔者几次前去拜访不遇,不知现在传到那一辈了。
(马桥黄龙道观)
保康人们称火居道士为“伙居先生”,他们主要担任着民间的一些,驱邪、祈福、解禳等法事活动,还有兼看风水、择日、寻墓地,算卦、批八字等活动。法事活动所行科范以道教为主,也有掺杂的有端公、和佛教的经文的。笔者曾全程观看过火居道士的几场超度亡魂的法事活动,除韵调、法器牌子不一样外,其他如程序如开坛、请水、荡秽、请圣、上表。超度亡魂加开方、摄召、安位。渡桥、沐浴、朝真、炼度、送魂。最后回向、送神。所用的手印、科仪、表文、牒文等等基本都一样,只是在有些地方掺杂了一些佛教经文和“端公”的法事内容
保康火居道士原来分布较广,基本各乡镇都存在,有的地方一个村有一坛,80年代因为宗教政策的落实,以前的很多火居道士慢慢的活跃起来,他们收集、整理一部分动乱期间遗失的经书法器,还有的经书被毁了,烧了,就靠一些尚未羽化的老道人凭记忆默写出来。所以在一段时间里火居道士的经书、科仪是残缺不全的,有的科仪已经失传了。笔者曾经送过几位火居道士一些经书科仪,他们都如获至宝,现在这些经书法器都比较好购买了,但是火居道士却寥寥无几了,五年前笔者统计了一下全县拨职的火居道士不超过15人,现在,仅两峪、龙坪、马良、歇马等地还有几位,但都年事已高。一些大中型的法事活动已经开展不起了。往日乡村动辄三天三夜的黄録斋、一天一夜的道场,火居道士悠远的“魂兮,莫向东,东面大海有苍龙。三魂去,路不通,随吾华幡进棺中………”这些都已不复存在。
郝传华,字守拙,道名郝至玄,男,湖北保康县马良镇人。垂髫慕道,弱冠离尘,全真龙门派玄裔弟子,戒号清元子。
《秘境保康》编辑:福娃/审核:九月菊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