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保康县 > 保康县新闻 > 保康农民赛山歌迎新春

保康农民赛山歌迎新春

发布时间:2021/4/20 16:46:12

年1月10日ID:yangtt

保康,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发源地,这块土地孕育了千百年前富强的楚国,也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荆山乡土文化。保康人生养、劳作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保康的民歌、民谣就像植根于山山岭岭间的树木,历经无数个春秋的更替,依然生机蓬勃,这无不彰显着荆山儿女的优秀品格和惊人的创造力。

为加快文化小康建设,传承古老的文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保康县委宣传部、县文体新局1月8日晚在县影剧院举办“荆山放歌迎新春”保康县首届山歌大赛暨民俗展演活动,全县12支代表队参加比赛,为数千名观众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主持人谢明简、程云

▲县老年大学《呀咦儿哟》

《呀咦儿哟》由保康县民间音乐协会根据保康民间流传的打调子创编。其歌词以原始朴素的顺口溜形式,粗狂喜悦的曲调,展现出山区农民丰收后欢欣鼓舞的场面。

▲歇马镇《月亮闹五更》

▲黄堡镇《妮子做梦》

▲杨武友情参演《这山要比那山高》

▲马良镇《兄妹对花》

▲两峪乡《对面黄土坡》

▲店垭镇《耕牛闹春》

▲马桥镇《十唱尧治河》

《十唱尧治河》以保康民间小调《双探妹》的节目形式,结合当地民俗文化,以吹、打、唱融合一体,体现了干群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

▲龙坪镇《双探妹》

民歌《双探妹》反应了人们群众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休闲之时,相互对唱,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歌海淘沙渐渐深”。

▲后坪镇《王大姐补缸》

《王大姐补缸》是一种传统民俗歌舞形式,其演唱内容多为长江以北,各地民间流传的生活小调,其唱腔多为地花鼓,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灰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县老体协《幺妹回家乡》

《幺妹回家乡》采用的是传统的调子现代的词,用男女对唱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打工返乡的青年看到家乡发生巨大变化时的喜悦心情。

▲寺坪镇《好吃佬》

《好吃佬》源自于《十想》,长期流传于寺坪镇南河流域,属四句定歌表演形式,在表演方式上可配民间锣鼓器材,随场就地演唱;亦可搬上舞台,配以现代器乐,以歌伴舞的形式表演,因《十想》歌词落脚在母亲对小姑娘又爱又恨的数落中“惹得那哥嫂把架吵,为你这好吃佬哇”让人对整首民歌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故更名为《好吃佬》。

▲过渡湾镇《赶竹马》

▲城关镇、县文化馆友情参演《四季忙》

城关镇选送、县文化馆编创的民歌表演《四季忙》荣获年湖北省艺术节襄阳市二等奖。

▲县文化馆、县艺术团友情参演保康渔鼓《赵家山寻水记》

保康渔鼓,是保康传统曲艺形式,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保康渔鼓《赵家山寻水记》讲述了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惠民政策的激励下,干群一心,解决千百年来困扰全村村民吃水难的故事。该节目荣获年省艺节襄阳市一等奖、湖北省百花书会优秀奖。

▲经过激烈角逐,龙坪镇代表队演唱的《双探妹》荣获一等奖;店垭镇《耕牛闹春》、马桥镇《十唱尧治河》荣获二等奖;后坪镇《王大姐补锅》、黄堡镇《妮子做梦》、歇马镇《月亮闹五更》荣获三等奖。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kangzx.com/bkxxw/1123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