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徒步、赏景、摄影、探洞
二、:年6月13日7:00至19:00
三、襄阳——南漳——保康——店垭镇——格栏坪——杨树垭——襄阳
四、自驾(可拼车)
五、
花间(手机 发现
隐匿在山崖里的洞寨
活家洞隐匿在店垭镇杨树垭村一处山崖中,枝繁叶茂的季节,从远处更不易被人发现。26日一早,记者一行沿山崖一侧、后人修建的水渠边接近洞口。杨树垭村治调主任马登攀说,水渠的水就是从洞寨内流出的。
活家洞洞口宽约30米,高约20米,洞口地面及洞壁的巨石上,有约60个人工开凿的方形孔洞,孔洞边长约30厘米,显然是曾经搭建寨门用的。
如今寨门不复存在,记者据山洞的大小及孔洞的数量粗略估算,建造寨门至少约需木材立方米,按如今卡车容量计算,能装10辆卡车。
洞口水渠另一侧的石面上还有人工开凿、供人上下的小石台阶。
马登攀说,年,杨树垭村扶贫队曾被活家洞深深震撼,认为以后能搞旅游开发,在活家洞内接了一千多米长的电线,并装上了电灯泡。得益于这些电灯,记者一行能在活家洞中勉强前行。
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及记者的实地探访,活家洞无疑曾是人们用于避难、做临时住所的洞寨。
遗迹
一房一主井然有序
活家洞洞内多巨石和水流,记者一行艰难行走约50米后,微弱的灯光下开始显现用石头垒成的房屋。房屋依洞壁而建,外层由小石块垒成,一间间房屋用石墙隔开。
再往前,有岔路口,一边是旱洞,另一边水声潺潺。因为电线牵入的长度、灯泡的亮度有限,岔路口两边均看不到底。记者先从旱洞一侧前行,最宽处目测约20米,一路上处处可见石头垒成的房屋。
折返时记者进了另一侧的水洞,房屋的数量较少。再往前流水面变宽,石面也更光滑,因照明设备有限,没再前行。
记者发现,每间房屋内,或在洞壁上,或在屋顶石条上都工整、清晰地凿有人名:彭祖培、徐正法、王顺昌、占金品……类似房屋所有权的标记。
村里的老人说,这些姓氏村里都有。根据彭家“祖”字辈、徐家“正”字辈推算,凿字的人至少生活在六七十年前,也能揣测洞里避难时秩序井然。“在洞里一个半小时的行程,约行进了整个洞寨的三分之一。”马登攀说,他小时候就跟村里的孩子多次进洞探险,但从来没走到底,他认识的人也没走通过。
故事
百户人家只活了一家
“年轻时进过洞,我记得洞里石屋有几十间,当年是躲土匪用的。洞里泉水四季不断,后来专门修了引水渠,用来灌溉我们这儿几百亩水田。”今年73岁的敖德梅,17岁就嫁到了杨树垭村,小时候她就常听老人们讲活家洞的传奇故事。
当年,村民为躲避土匪,以这个大岩洞为基地,占据有利地形在洞口修建高大的寨门避难,只留有一条险峻的小路进入洞寨。这里易守难攻,土匪纠缠一个多月都没能进入。
土匪后来想了个损招,将大量艾蒿和辣椒烧成灰后拌在一起,点燃后用农具风车往洞里吹呛人的浓烟。
几个昼夜,辛辣的烟气不断钻进洞,加之恐惧缠身,大部分村民在黑暗中相继死去。只有一何姓人家急中生智,将棉被用水打湿,避开辛辣的烟气,才捡回性命。这一家人趁匪军在洞外不备,用一支土铳灌上铁砂,将洞口的匪军打死。
因当地口音“何”与“活”同音,人们在听说这个故事后,纷纷感叹“因为姓‘何’,所以得活啊”。这个洞寨慢慢被人们叫成了“活家洞”。
神秘
洞内有人、鬼、佛三堂
据敖德梅介绍,活家洞内有人堂、鬼堂、佛堂三堂。记者当天探寻的这片避难居住的是人堂。人堂再往里就是“鬼堂”,但那里岔路较多,容易迷失方向,加之泥巴很深,很少有人走进鬼堂。“还有个原因使得探洞的人不敢涉足鬼堂。”敖德梅还讲述了关于鬼堂更具神秘、悬疑色彩的一面。20多岁的时候,敖德梅曾与村民们结伴到过鬼堂地段。“我们清楚地看到,地面在火把的照射下有许多脚印,还有小孩儿的。”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是,他们把脚印抹去后,返回时脚印又出现了。”鬼堂的传说愈演愈烈,村民们都不敢再涉足。
据说,最里端的佛堂里有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很像十八罗汉。
同村的78岁老人江清泰告诉记者,年,保康发大水,活家洞出来的巨大洪流将寨门冲垮,洞内的房屋也多遭毁坏。
抗战期间,当地人曾借残存的活家洞的地理优势,用炮弹将一小股日本兵消灭在了洞口对岸,对岸的这片区域被当地人称为“死人子湾”,至今没有人在此居住。
由于洞内没有发现碑文,也没有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应与战乱有关的活家洞还难以确认兴建年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