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保康
明代第36任保康知县魏景枝
年1月,明代湖广保康县第三十六任知县魏景枝的第十四代孙、贵州省贵阳市二中退休干部魏朝元来保康寻根。县史志办专人陪同寻访活动,并赠送了相关志书资料。
史书记载,魏景枝任保康知县期间,曾主持编修县志,但官方无存世的痕迹。同年4月,保康县史志办派员前往贵州寻访魏氏后人,调查搜集相关资料。
史料显示:魏景枝(《保康县志》记载为魏景之),浙江武康(今德清)县人,明万历乙卯(年)科拔贡。万历四十七年(年)除拜湖广保康县知县,阶秩正七品;天启五年(年)擢升贵州广顺州(今长顺县)知州,初授奉训大夫,阶秩从五品;崇祯元年(年)丁艰归籍守孝,后赋闲;崇祯十一年(年)迁任云南景东府(今景东彝族自治县)同知,升授奉直大夫,阶秩正五品;崇祯十四年(年)卸任致仕,病故后葬于今贵阳市燕楼镇东南龙窝的山下。史书对其名有两种记载,清同治《保康县志》、《郧阳志》分别为“魏景之”,清康熙《武康县志》、道光《广顺州志》、乾隆《景东直隶厅志》和其《墓志铭》均为“魏景枝”。前者显然属笔误。
史志保康
明代第36任保康知县魏景枝
年1月,唐代著名宰相魏征后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魏瑞周等三人受花溪区史志办委托、到湖北省保康县寻根问祖,调查了解明代保康县第36任知县魏景枝史实。
据《魏氏家谱》资料介绍,魏景枝系一代名相魏征的裔孙。自幼寒窗苦读,聪慧不凡,以浙江湖州府(今湖州市)选拔贡身份入国子监深造三年,精通历史、地理、算学等学科,学识渊博。拜官授职后,无论在哪里做官,都勤政务实,体恤民情,扬善抑恶,兴利除弊,力减百姓的税赋、徭役等负担,堪称名宦。清同治《郧阳府志·官师志》记述,其任保康知县期间“核实征,革浮耗,清丁均役,惩奸理讼,多可记述。尝修《县志》,今不存。”
保康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魏知县上任之初,乔装成“风水先生”到乡间走访,听到山民因税赋过高叫苦连天。经深入了解发现,保康建县多年,朝廷派给的税赋并未增加,而地方吏员却使用“变戏法”,将田赋、劳役折算成银两加派加征,导致税收时粮食、木耳价格大跌,过后几月又涨回原价。老百姓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大部分跑到那些贪腐的吏员和买进卖出的奸商们衣兜里去了。号称“黄彪”、“柴狗子”的两员污吏还逼死几条人命,人们有冤无处诉。魏知县铁证在握,公开将黄、柴二人杀头,虎霸一方的几个投机商人也被下了大狱,并制定粮册,重新按朝廷分派额度核算了农民的税收、劳役负担,还了百姓一片蓝天。
史志保康
明代第36任保康知县魏景枝
崇祯十四年(年),魏景枝卸任致仕,病故后葬于今贵阳市燕楼镇东南龙窝的山下。一百多年后魏氏子孙才在坟前立下字碑。
由于其政绩突出,得到朝廷的提拔重用。任贵州、云南知州、同知期间,正处在明末社会大动荡时期,仍然较好地处理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为民办了许多好善之事,深受当地百姓的尊敬。
魏景枝虽为朝廷命官、诰授五品奉直大夫,但家里并没有太多钱财。任广顺知州时,在贵阳西南百里的香炉山租下一片山地,就简搭建房屋,安顿家眷垦荒耕地,自种自食,过着与当地普通百姓一样俭朴的生活。其妻东方氏及其女仆故后都安埋在附近的山坳上,一百多年后魏氏子孙才在坟前立下字碑。
魏景枝告老致仕后,定居于贵竹县燕楼里(今花溪区燕楼镇),随迁入籍的还有两个堂兄弟兼幕宾(即秘书)。其后人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兴旺。至清朝中、晚期,已发展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逐渐形成一个家族村落,并筑有城堡、池塘和祠堂等,魏景枝兄弟三人被奉为始祖。
清同治元年(年),魏氏部分族人因参与炮击太平军部队,惹来杀身之祸,石达开所部以重炮攻破燕楼城堡,放火烧毁房屋多间,屠杀城内居民上百人,数十名妇女不忍屈辱跳塘自杀。魏景枝遗留给子孙的大量藏书,包括其主编的《保康县志》化为灰烬,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魏氏家族在贵州已传承十七代达多人。主要聚集在贵阳市燕楼、摆挄以及安顺市黄果树等地。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不要走开,底部留言更精彩!
往期精彩推荐保康人还在用百元大钞换贵州茅台酒吗?请看记者深度调查
保康俩孩子表演的相声《换一种打开方式》,笑喷了
马桥中学第36届运动会今天拉开帷幕,看看有没有你家娃娃
保康这个村霸太嚣张,今天就要曝光他!
黄金秒!黄龙观旅游宣传片最新出炉!
保康歇后语集锦,欢迎您来补充
罕见!保康这个人竟然活了岁,有图有真像
有人将马桥历史追溯到了0年以前,看看都说了些啥
马桥旅游宣传片震撼来袭,厉害了,大马桥,原来你是这么美。
埫里人家
李修平
难忘那道诗意的彩虹
寺岭上的古佛寺丨向宗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