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进潮
保康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荆山腹地,版图面积平方公里,相对于全国县级版图面积来说,很小;全县总人口35万多人,相对于全国县级人口来说,很少。保康县城南北宽不足2.5公里,东西长不足10公里,终年不竭的清溪河穿城而过,常住人口8万多人。其县城之小,其人口之少。“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人们把保康县城叫做“袖珍县城”,是十分恰当不过的。
农历年冬末,武汉出现不明肺炎,消息不胫而走。虽官方没有发出任何正式消息,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医院引起高度警觉,提前进入“守备”状态。
年元月15日,医院感染科主任孙振亮接到公共卫生科主任郑海涛通知,要求针对冬春季传染病、流感、武汉不明原因肺炎进行全院培训。
元月16日,全院多人参加培训,孙振亮结合自己多年经验,对冬春流感、传染病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发生在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在没有任何可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他重点强调了不明原因肺炎的定义和诊疗流程。
树欲静而风不止。武汉不明原因肺炎虽然媒体上给予辟谣,但作为感染科医生的孙振亮明白这是早晚都会来的“狼”。
元月20日,农历大寒节,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钟南山明确指出这是新型的冠状病毒,已确认发生人传人现象。
消息一传来,医院迅速行动,单位主要负责人杜克刚立即召开全院科室负责人以上会议,进行紧张动员,开始周密部署,首先进行“新冠肺炎”相关防控知识培训。
当晚9点30分,全院各科室多人再次聚集到大会议室。孙振亮就新冠肺炎与非典、中东呼吸综合症相比较,就平时收集的相关信息、病毒特征、传染能力作出判断。在培训会上,孙振亮说,虽然这些理论和判断尚不准确,但对突发的“新冠病毒”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孙振亮身为感染科主任,毫无理由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在培训会上的判断十分正确,他所倡导的诊治理论也十分有效。
元月21日,也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医院迅速成立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杜克刚同志担任组长,宋兴龙等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感染科主任孙振亮等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抗击新冠肺炎领导小组”成立。
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为收治可能而来的疑似病例,孙振亮指挥科室医护人员立即腾出有独立卫生间的五套间病房作为接纳“新冠肺炎”的临时病房,隔离病区模型初步形成。
22日中午12点,一位从武汉返回的发热病人到医院就诊,由于检测条件不具备,经初步诊断为“疑似新冠肺炎”,成为第一例入住医院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紧接着,便有了第二、第三例,临时隔离区很快就要住满了。
23日凌晨,医院迅速采购的新冠核酸检测设备回来了。经过紧张的调试,于当日下午就具备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能力。这在襄阳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医院成为襄阳市周边县市最早具备检测新医院。
23日下午5点,小会议室里正在紧张激烈地讨论,杜克刚同志当机立断,隔离区搬家。当天夜里,内三科与内二科合并,腾出病区接纳儿科病人,将儿科病区改建为隔离病区。
那两天下着雨夹雪,寒风刺骨,各相关科室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转运病人,举科搬离。
这是万家团聚,举杯欢庆,辞旧迎新的时刻,而他们却在转运病人、腾挪病房、安装调试医疗设备,进行搬家!
半夜约11点,两位发热病人前来就诊,经过核酸检测、胸部CT、血常规化验,综合流行病资料,确诊两列为“新冠肺炎”患者。
病人急骤增加,现有的五间病房已远远满足不了接纳病人的需求。看来,“新冠肺炎”远比“非典”传染性强,来势凶猛,波及范围广,潜藏深,是任何一位具有前瞻性的预言家,都不可能做出准确数量的判断,迫在眉睫的就是增容病房。孙振亮把这一想法迅速向杜克刚院长做了汇报,杜克刚当机立断说:“把儿科病房全部腾出来。”杜克刚院长说:“自古六、腊不搬家,我们大年三十搬家,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所没有的事,医院发生了!”
第一次大搬家是从23日晚7点开始,内三科合并到内二科。
24日,这天是农历大年三十,中华民族传统除夕“吃团年饭”的日子,上午,儿科搬迁到内三科病房。下午,感染科隔离的6位病人转运到新隔离病区(原儿科病区),一直到晚上8点半,各项搬迁才结束,他们这时才开始陆陆续续吃上“团年饭”,都是一份冰冷的盒饭。
孙振亮说,以往除夕夜在单位值班吃“团年饭”,院里都是准备满满四大桌,而今天只是简单的盒饭。孙振亮至今保留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他们当时在隔离病区吃盒饭的照片,里面唯有的硬菜,就是一支鸡腿;一张是他家里团年饭,满桌盛席。两张照片,形成了强烈对比。没有一点点除夕吃“团年饭”的气氛,大家端着盒饭,各人心里不知咋想的,却没有一句怨言。
大家都感到这个“团年饭”十分特殊,特别有意义,值得永远纪念。
有人给家里打电话,也有家里给他们打电话,更有相互视频的。
隔离病区工作群建起来了,王捷力把群名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2点刚过,一个个以“苦中作乐、春节快乐”命名的红包在群里发送,互相抢起来,这就算是过年了!
夜深了,病人都休息了,病区很安静。孙振亮把眼睛从电脑上移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