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练夫人姓氏、称谓及籍贯的考证太傅公守土保闽三十余载,练夫人保建州数十万生灵免遭涂炭的事迹,千百年来,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仔钧公后裔中,家喻户晓,广为传颂,在此就不多赘述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交通、通讯的不便,宗亲分布遍及大江南北,甚至海外,缺乏交流和资料的印证,加之有的支系几百年来未修过谱,因此不知从何下手,只得从旁支处抄来一些资料,视为珍宝,无任何佐证的就作为老谱资料用上了。所以出现了“练夫人本姓杨,名寯,因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等等荒谬说法。后人则以老谱所载,深信不疑,不可更改。因此,建议谱上有此记载的宗亲,认真考察一下,这部谱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主编,资料来源何处,是否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加以佐证。如果不去考证,总认为本支的老谱就是正确的,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也坚持己见,以讹传讹,就会贻误子孙。当然,同样出于历史上一夫多妻制的原因,仔钧公不止一位姓练的妻子,否则,难以完成二十个子女(史料记载,仔钧公十五子,五女。对于十五子,大家都知道。但五女,可能有的宗亲就不甚了解。长女适南乡杨村杨学士、次女适西乡余翰林、三女适城东杜进士、四女适西城吴进士、五女适南乡太湖刘会元。)的养育。按有些支系的记载,还有一位姓杨的夫人。有些支系的记载又是一位姓黄的夫人。但不管姓杨姓黄,还是三位都共存,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至少练夫人和杨夫人是共存的,但也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人。有无黄夫人,不敢肯定但也不否认。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十五子中有些并非嫡出,而对庶出又心存芥蒂,因而过了几代,分迁到异地后,就将自己本支庶出的实情隐藏起来,然后将自己的庶母与嫡母混淆嫁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次的不断增多,就给今天带来了争论的所谓历史依据。如果这点都不敢勇于直面,谈何研究?包括年初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所采集的资料,也来自这些错误的所谓传承资料。我这样说并无他意,而是实事求是的分析罢了。現在,我们就练夫人姓氏、籍贯、封号等问题展开探讨,首先,我们从练夫人“渤海郡君”这一封号开始。大家都知道:南安一世祖岩公封为“河间侯”是以功封爵而名其族,也就是说,以章氏郡望“河间郡”(今河北献县)封为“河间侯”以扬“河间”章氏之名。仔钧公母亲刘太夫人也是因刘氏郡望“彭城郡”(今江苏徐州)而封为“彭城郡君”以名刘氏出了一位杰(烈)女。仔钧公继母叶太夫人同样是因叶氏郡望“南阳”(今河南南阳)封为“南阳郡君”的。练夫人也同样因郡望为“渤海郡”而封为“渤海郡君”。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练氏的渊源了。练氏之源,出自东姓。练氏得姓始祖练何(公元年戊午至公元年戊辰),字子俊,本姓东,乃伏羲后裔。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但《姓氏考略》载:东氏望出平原。《通志.氏族略》也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裔,望出平原。所以,东氏郡望应为平原郡。东不訾九十六代嗣裔东何,乃汉仕郎中泾州东富公二十七代元孙,本贯河北道怀州河内县赵栿里(今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又以河内为郡。公智勇超群,于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公元年)十一月庚子日,诏与李勣伐高句丽,贞观十九年(公元年)五月甲申日(农历五月十七日),献火攻策破辽东城(史书又称辽州),遂破之,有功回朝,于贞观十九年(公元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以“精练军戎”之誉,赐姓练,封岐山侯,封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练夫人为练何八世孙,练氏第九代,虽称河内为郡,但当时并未真正形成郡望。(郡望不是自己所称,而是要人才辈出,他姓仰望,世人认可。)所以沿用了东氏的平原为望。南北朝时,北魏冀州安德郡平原县,太和二十三年(公元年),移平原郡治于聊城之王城,平原县改属渤海郡。因此东氏的郡望就变成了渤海郡,当然,练氏在未形成新郡望之前,理所当然要沿用原郡望,这就是练夫人封为“渤海郡君”的原由。因为她本姓东,赐姓练,实为东氏后裔。如果练夫人姓杨,那就不会封为“渤海郡君”而是要封为“弘农郡君”了,因为杨氏郡望为弘农郡。“弘农郡”即河南灵宝以西至陕西渭南一带的地区。杨姓广泛分布于这一带,但是中心是陕西省华阴市。杨氏先祖避难于华山旁边的秦岭仙峪(今有杨氏先祖避难处尚存),此后在华阴繁衍壮大,人才辈出,从杨震公(关西夫子,因为华阴在函谷关以西)开始,有西汉十轮,东汉4时3公,大隋杨坚,唐朝杨国忠,宋朝杨老令公(敬业)等。目前有天下第一村的东宫村,天下杨氏,皆由此分。无论怎么瞎编,也挨不着“渤海郡”的边。该不会有人又瞎编或狡辩说:刘太夫人和叶太夫人都不是以郡望而封,而她们本身分别是彭城人和南阳人,是修公未出仕前云游至彭城,与刘太夫人婚配,然后又带着刘太夫人从彭城云游到南阳,再与叶太夫人婚配吧!那么练夫人“渤海郡君”呢?是不是仔钧公又云游至平原呢?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请谈谈两位浦城二世祖妣刘太夫人和叶太夫人以及浦城三世祖妣练夫人封为各自“郡君”封号的由来吧!我们再看看宋庆历五年(公元年),仔钧公玄孙得象公辅相位时,奏请当朝皇帝宋仁宗追封自己的高祖及高祖母练氏。仁宗皇帝赏识和器重得象公,加之仔钧公守土保疆和练夫人保障建州的事迹也应该褒奖和传扬,所以准奏并制诰。追封仔钧公为“琅琊王”的制诰详载章贻贤《会谱·德庆初编》卷十第二页,这里就不录了。追封练夫人“越国夫人”的制诰录于后:赠章得象高祖母渤海郡君练氏越国夫人诰制曰:于惟练氏,懋乃懿德。保障建州,古今感泽。阴骘流馨,弈世显荣。昭文馆大学士章得象位登阿衡,世笃忠贞,追惟厥由,皆其余庆。昔也,渤海郡君,今封越国夫人。唯象克终,无忝乃妣,允膺褒旌,钦哉!庆历五年乙酉二月从这则制诰中,至少得出三点信息。第一、练夫人姓练,并非姓杨。如果姓杨,制诰就应写成杨氏,而不会写成练氏。氏的基本释义:1、姓(张氏是姓张的),如张氏兄弟。2、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夫姓后,如赵王氏(夫姓赵,己姓王)。3、对名人的称呼,如顾氏(顾炎武)。根据上述释义,氏即是姓,“于惟练氏”,在文言文中,“于惟”常常表示“仅仅、仅有或只有”,作为文言助词,常常用于句首,“练氏”即是姓练的人,这句话连起来讲,就是只有这位姓练的人氏。官文是最为严肃的,特别是皇帝圣旨或制诰,那叫金口玉言,容不得半点马虎,绝不会将一个姓杨的写成练氏。况且,得象公23岁就中进士,累官至宰辅,各方面学识还不值得信赖吗?时年得象公68岁,还在相位上,难道不知道自己高祖母的姓氏就奏请皇帝追封吗?况且制诰时距练夫人逝世仅93年。第二,练夫人这个封号就从这则制诰开始的。之前边镐、王建封等士卒虽也称夫人,但那是从仔钧公妻子的身份而称,夫人前面没有冠以姓氏(在关于练夫人保建州的大量文献中都能看到,就不一一举列了。),而不是冠以姓氏的国夫人之称。所以练夫人这个封号是皇帝封她为“越国夫人”而冠以姓氏的称谓。并非“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的民间尊称,为什么要偷换概念,一定要把丹阳练湖强加于练夫人头上呢?如果在练夫人还未封为越国夫人之前就有此说,那还多少有一点探讨的价值,但谁能提供她老人家还未封为“越国夫人”之前就有“本姓杨,因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的资料或文献”呢?再说,逻辑上也说不通啊。如果她真姓杨,家住练湖,就应该尊称为练湖杨氏夫人或者练湖章夫人,如西山真得秀、眉山苏轼、卢陵欧阳修等等,或象现代的鉴湖女侠秋瑾。凡用地名冠首的称呼,必须用全地名,并且地名后必须冠以姓氏或姓名,因为那个地方不止你一个人一或一家人居住。以方位代称同样如此,除非那个方位没有第二个人住,否则就指代不清。不信我们拿前面几位为例试试:西山真得秀叫西得秀;卢陵欧阳修叫卢修(欧阳是姓);眉山苏轼叫眉轼;鉴湖女侠秋瑾叫鉴瑾或者鉴夫人。这样称呼行吗?历史上哪有捨掉姓氏而用不全的地名代称的,能举个例子吗?练湖周边的姓氏繁多,若张氏、李氏、王氏、陈氏等,假如都有功于社会,统统都世称练夫人,岂不乱套?第三、封国夫人也是有讲究的,为什么不封她吴国夫人、韩国夫人、魏国夫人呢?这又要从浦城的历史沿革来讲了。《八闽通志》卷九2《地理.郡名》:浦城县,“汉东越王馀善筑城临浦,县因以名”。历史沿革:夏、商属扬州。西周属七闽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西汉高帝五年(前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浦城属闽越国,元封元年(公元前年)闽越国灭亡;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治县。东汉建武初(公元25年),改治县为侯官,浦城属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置县,称汉兴,是福建省置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三国孙吴永安三年(公元年)改称吴兴,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吴兴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公元年)复置县,改名唐兴,武周天授二年(公元年)武则天改名武宁。唐神龙元年(公元年)中宗复名唐兴。天宝元年(公元年),以筑城于南浦溪畔,定名浦城。从以国名地的历史来看,浦城属越国辖地的时间较长,练夫人是浦城人,当然是封越国夫人。如果练夫人是丹阳人,在以国名地的历史上,丹阳属吴国辖地的时间较长,就应该封为吴国夫人了。请记住,凡是封号,只能用自己的姓氏冠之。如果是民间尊称,那一定是将夫姓冠于首。比如宋庆龄为孙夫人,宋美龄为蒋夫人。那么,练夫人就应称为章夫人。之所以自宋庆历五年以来一直称为练夫人,那就是越国夫人练氏之简称,非民间尊称也,二者的概念不可偷换耳!当然,可能会有人固执己见,说这是孤证。其实不然,这方面的证据还很多,只不过是很多人因事务繁忙或资料少,或因读不懂古文,因此人云亦云,盲目崇拜所谓专家。其实,要真正对章氏文化感兴趣的话,靠人不如靠己。下面,我们接着谈。仔钧公五世孙,得象公的亲侄子章望之(公元年生)所撰《太傅仔钧公墓志铭》写到:“二校失期,当正军法。我祖妣渤海郡君练氏请于公曰:世道方艰”云云。(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十四)望之公作为理学的先驱,说话、做事、作文都十分严谨,他的文章为许多后世理学者所推崇,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从他这句“我祖妣渤海郡君练氏请于公曰”来看,重点在于“练氏”二字,前面已讲过“氏”的释义,“氏”即为姓,望之公的学识不容置疑,他的天祖妣如果姓杨,他绝不会写成练氏。因此,这则墓志也不容置疑。得象公伯侄一致认定自己的先祖妣姓练,并且那时距离练夫人仙逝仅百年,除仁皦公支系外迁外,其余大部分支系还居浦城,因此没有异说。再看浦城仙阳人,南宋副宰相真德秀在《题章氏世谱》中说:“唐末时,仔钧居浦城,配练氏。......余与章氏同邑,获之其详,故为之略述,以存不朽耳!”真德秀真乃神人,知道八百年后,章氏会有后裔企图改写章氏先祖妣的姓氏,所以在文章中特别阐明唐末时仔钧居浦城配练氏,且阐明与章氏同乡,获之其详,为之略述,以存不朽耳!特别强调“获之其详,以存不朽耳!”这就告诫后嗣,不要企图篡改历史!再看宋咸淳(-)拜资政殿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使,太傅公十五世裔孙章鉴公撰《世系源流序》中载:“钧公乃修公长子。唐天佑(-年),授西北面行营招讨使;检校太傅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夫人练氏讳寯,封渤海郡君,追封越国夫人。”(详载章贻贤《章氏会谱.德庆新编卷四》二十三页渊源考中)章鉴公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管从时间的远近方面,还是从学识上,作为南宋名相,章鉴公都是应该值得信赖的。再如明成祖朱棣御制《练夫人阴骘传》中写道:“章太傅妻练氏,素有贤德,乃章得象之高祖母也。太傅为建州刺史,练氏智识过人”云云。明宋濂撰《越国夫人练氏传赞》写到:“闽之练夫人,讳寯,建州刺史章公仔钧妻也”。(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十五第二页)。这两则《传赞》中不仅证实了练夫人姓练讳寯,还证实了她就是福建本地人。明成祖朱棣,堪称一代明君,亲自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及《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中华精典之作。宋濂也是明朝著名的饱学大儒,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朱元璋蔚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中华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人物,没有考证,会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吗?至清咸同间,也有清清楚楚的记载:练夫人的阴魂于清咸丰十一年和同治七年,分别两次显灵弭兵之事,广为流传。咸丰十一年,两广总督劳崇光《奏请礼部敕加练夫人为“圣化夫人”封号》,疏中写道:“圣化夫人姓练,宋丞相郇国公章得象之高祖母,其先为河东人”(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十八第一页)。另一疏是同治八年福建巡抚卞宝第《奏请礼部敕封练氏夫人为保康灵佑封号》,疏中写道:“建宁府城,向有练氏夫人祠,系浦城人章仔钧之妻”。(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十八第二页)其实,这样的证据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从上面这些制诰、传赞、墓志中可以得出结论:一、练夫人姓练,是浦城人,并非姓杨;二、练夫人是封号,是皇帝冠以姓氏的国夫人之称,并非因家练湖,世称练夫人的民间称谓;三、仔钧公也是浦城人;仙阳镇练村的八角井以及从练村到章氏祖居地间步行必经的致孝岭(时称章家岭),带着千年的沧桑,讲述着当年仔钧公、练夫人出仕前的誓言,与这些文字资料一道,印证了历史的真实面目。(详见《仔钧公练夫人传》)至于说仔钧公练夫人居住青浦,更是牵强附会、无稽之谈。《青浦县志人物传》记载:“青浦之有章氏,自章楶始”。章楶(公元—2年),字质夫,原籍福建浦城(今福建浦城),……元丰元年(公元年)任华亭盐监,曾大力疏浚吴淞江,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元丰二年(公元年)在金湄筑室定居,章堰因此得名。此其一。其二,明朝胡世佐撰《青浦县清忠书院记》载:“故宋太师中书令郇国文简章公得象,以才能相仁宗,上赏书清忠二字赐之。曰:卿以此道事朕三十年矣,故子孙世守是训,以为家法。公之从子,知枢密院事秦国莊敏公楶,始仕试大理评事监华亭盐,乐其风土,即家焉,青龙之有章氏,自此始”(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二十二第八页)。以上两则,互相印证,在章楶公之前,青浦根本没有章氏所居,章楶是仔钧公六世,其世系挂线是仔钧—仁徹—文谷—频—仿—楶。所以仔钧公练夫人居青浦纯属子虚乌有。再看《章练小志》记载:“天光寺在二十八都八图适字圩”。相传五代时,章练夫人舍宅所建。章练夫人即唐朝天佑年间(公元—年),高州刺史章公夫人杨氏,杨氏又称练夫人,章练由此而得名。后章公调防福建建州,夫人乃舍宅为寺,即今天光寺。这段文字根本不能作为证据,一、相传是不能肯定的,仅仅传说而已,岂能当真?相当于“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云云。二、此段文字自相矛盾。天佑中仔钧公既然是高州刺史,那么应该从高州调防福建建州,怎会从青浦调防建州呢?难道唐未时青浦叫高州吗?三、章练地名是因练夫人而得名,说明练夫人在先,而后才有章练地名。既然先有练夫人在先而后才名此地,何来因家练湖而世称练夫人呢?这不矛盾吗?我们看明正德十一年(公元年)沈嘉撰《重修天光寺诗》云:……“寺肇宋之末,迄今三百秋”。这段文字是关于天光寺最早的文字记载,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天光寺始建于宋朝末年,至公元年重修天光寺时才三百年,也就是说公元年往前推三百年,即年左右才建的,距离练夫人健在时整整晚了三百年,比仔钧公五世孙楶公逝去都晚了一百余年,何来舍宅而建之说?倒有可能是章楶公在世时,效仿得象公牧南雄州时设仔钧公练夫人神位于官舍,楶公逝后,当地百姓为了感念他当年大力疏浚吴淞江,使水灾泛滥之地变成沃土,百姓为纪念这位有功于当地的父母官,在他所设仔钧公练夫人的神位旁加设神位,百年后将此改建为天光寺,讹传为练夫人捨宅而建倒完全可能。供参考。再看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卷九载:“章郇公得象之高祖,建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建州地域很广,包括浦城),仕王氏为刺史,号章太傅。其夫人练氏智识过人。太傅尝出兵,有二将后期,欲斩之,夫人置酒,饰美姬进之,太傅欢甚,迨夜饮醉,夫人密摘二将使去。二将奔南唐,将兵攻建州,破之……”。《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公元—年)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如果史学家的记录我们都不信,那该信谁的?综上所述:练夫人姓练,不姓杨。练夫人之称是因国夫人封号而冠以姓氏的称谓,而不是因家练湖而世称练夫人。仔钧公练夫人根本就没住过青浦,而籍贯是福建浦城(详《仔钧公练夫人传》)。说到这里,还补充一个问题,那就是“真正的杨夫人”问题。有的谱记载为杨夫人,有的谱记载为黄夫人,其说不一,但封号是统一的,就是“魏国夫人”。笔者未见这则皇帝制告,但如这个封号是真的话,那么这个封号的命妇应该姓“杨”。理由如下:1、杨氏郡望为弘农郡,在以国名地的历史上,弘农郡长期属魏国地界,因而封杨氏为“魏国夫人”是顺理成章的。2、黄氏有几个郡望,但都在南方: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等,与魏国扯不上关系。所以,如果真有“魏国夫人”封号的,应该是杨夫人,但我并不否认黄夫人的存在。也许三位夫人都共存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据相关资料记载,练夫人生了四子,生女儿没有不得而知。其余十一子不可能是另一位夫人所为,还有五个女儿呢?最后,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填了一阙词,对这位值得章氏后裔及浦城人民骄傲的伟大女性,章氏族人引以为荣的先祖妣,致以深深的追念吧!忆秦娥练夫人,佐夫活将心慈仁,心慈仁。保障建州,恩活全城。懿德馨香留英名,相距千年再显灵,再显灵。伐军消遁,古城安宁。太傅公练夫人第三十九世孙贵州章正贤二0一八年十二月练村的练夫人庙原仔钧公练夫人常往来的古道建瓯练夫人主题公园塑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关于练夫人姓氏称谓及籍贯的考证
发布时间:2021/2/19 9: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