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长城”调查19:关于“皇城”、“土城”、“方城”三者关系、是否为古地名、其作用与性质等等,尚需作进一步的调查与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
01:18在这次早期长城的调查与试掘中,针对这一疑问,也着手调查此事。终于在少数村干部与上了年纪的人谈话中,他们说,方城也在此地。并指出明确的地点。方城在土城西边燕子沟中段南山坡上的一个山顶上。方城与土城顺山脊相连,山脊上在早年有路可通行。顺燕子沟而上,至中途白果树沟折向南坡,有一垭口的西侧山顶即为方城山。
山下有四户人家,搬迁后只剩下一户尚在,经其指点方城山的具体方位。方城山顶上平坦,大致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南侧山坡陡峭,树林密布。有的人说是方城,有的人则说是方城寨(山)。而这一带能称得上寨的,只有方城山以东隔燕子沟边的燕家寨。
刚开始调查方城山(寨)时,也有村民说燕家寨就是方城山(寨)。按照清代竹山县志地图所示,方城山与方城寨二者均存在,且方位基本一致,同位于此处的只有燕家寨,土城在当地并非寨名,相反,在土城东南方有一座香炉山,海拔约在米。山顶有香炉寨,此寨在县志上亦有记载,且位于方城山(寨)的东南边。
土城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名为玉皇顶,海拔.2米,是否有寨尚不知情。而土城海拔约在米。从上述记载可见,李泰《括地志》所认为的方城山(寨)亦应当就在此处。以现在的道路计算,从竹山县城到土城东麓下的子房沟口,公路里程距离是40里。目前的道路与古代的道路总体上一个走向,这与李泰所认为的方位与距离是惊人的一致。
这里是房县通向竹山、竹溪到安康的一条古道。从今天的竹山县城,涉堵河,翻越霍山坡一直向东,过长岭、龙洞沟即到达皇城,然后沿皇城南侧的山沟(现称为槽田),过校场坝,即越过分水岭向下到东侧的子房沟,出沟口过长坪后转向东,即可到房县界,这里称为“界山”。
再过窑淮后进入汉水中游的支流南河上游,到达化龙(唐庐陵王贬到房陵后即居于此地)后进入房县盆地,顺南河由西向东穿越整个房县盆地,过青峰抵保康县境,再到汉水中游和襄阳重镇。
再看此道的西侧走向,从方城山向西北达竹山县城,继向西北,过溢水、麻家渡、宝丰、擂鼓、县河、水坪到竹溪县城,再向西到达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边界的关垭子。而从关垭向西过旬阳县城,到达安康,再继而可达汉中。
这一条线就是古代的鄂陕的交通线。在文献中可以发现这一古代交通驿道,现在湖北省境内按此线重合的就是鄂省道,在陕西省境内是陕省道。
刘志军说:正好位于这条古线路的方城山(寨),与这条古道有什么联系呢?从地图上看,这些城寨地点,均位于古道边,两山垭口和山脊的分水岭处,可以有效的控制交通线路。这里的方城山(寨)即是此种情况。至于现在广为流传的竹溪关垭是楚长城的观点,调查发现,关垭也与土城极为相似,关垭在地理上就是一个山峰垭口,与其北边、南边的擂鼓台、山堡寨等也构成了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这里的土城、方城、皇城等亦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一种关隘,从宏观上就组成军事要塞。也许正因为是军事上的要塞,以其重要性,所以楚国大将军庐戢黎才攻打,且庸国才加以全力防守并在此地力挫强大的楚军;李泰等才在卷的宏篇巨著中提及并考证;刘封才在此屯兵镇守,对抗北面的魏国等等。
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地形篇》曰:“何谓九塞?曰:太汾、渑池、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方城是关塞的观点。到了东汉,高诱在为此书作注时也说:“方城,楚北塞也,在南阳叶。”他认为方城是楚国北部的要塞,地点在今河南叶县,他认为不是在湖北竹山。
汉以后,唐李泰才提出方城在竹山的见解。不管怎么样变化,到目前为止,关于方城,其具体指什么?自古及今就存在诸多观点,有塞、长城、山、城、堤、万城等诸说。至于方城的所在位置,也是众说纷纭,但集中在河南的叶县(方城县)和湖北的竹山县。我们也注意到前文中提到的楚国大将军庐戢黎攻打庸国,且兵锋直达庸方城一事。也在最后提到了土城紧邻的东侧,竹山县与房县界处的“界山”。《荀子?议兵》中也提到方城,与元稹、白居易同时代的唐代学者杨倞,其所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他也认为“方城,楚之界山。”
至于庐戢黎到达的庸方城在何处;以及杨倞提到的界山与方城是否是今竹山之方城和界山;而后庸国被楚国灭,庸方城亦或是否可称之为楚方城;楚方城与楚长城等等,这些都还需要从文献与考古或者拓宽研究途径才能有所进展。
这次考古调查,在皇城遗址发现了“皇城”、“土城”、“方城”三个地名。皇城与土城在当地均为口头传说,据传“皇城”为唐庐陵王李显被贬到房县时,曾在此留宿而得名,“土城”则为汉末蜀国大将刘封曾在些驻军而得名。至于方城,历史文献中更是有“庸方城”与“楚方城”之记载,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县志文献中,此地有“方城山”与“方城寨”的记录。而唐李泰在《括地志》中更是表明,楚方城在竹山县东南方,也即是此次发掘的所在地。但是试掘中并未发现早期的实物,楚长城一说无法得到考古实物的支撑。但是从周边环境的调查中可以推测,“皇城”、“土城”与“方城”三者构成一品字布局,正好扼守东(房县,或者更东的襄阳、鄂东方向)西(竹山、竹溪、安康及陕南的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通道。
查阅文献,关于竹山县方城(皇城)的几条文献记载。麇被楚灭,约在公元前年。《左传》文公十六年:“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括地志》“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括地志辑校》“方城(山在)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杜预注:“方城,庸地,上庸县东有方城亭。”;《史记?礼书》正义引《括地志》曰:“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至。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元和郡县图志》曰:“方城山,在县(竹山县)东南三十里,顶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宋本方舆胜览》“方城山,又名庸城山,在竹山县东三十里,山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里。”
《元和郡县图志》也有记载说:“黄竹山,在县北一百里。山上竹色皆黄,因以为名也。”是否说的也是此地?颇值得注意。
不管怎样,刘志军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皇城”、“土城”、“方城”三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时对周边古代交通调查而言,此地为一处关隘的可能性要大。三者正好构成一个有效的驻守要道体系。关于“皇城”、“土城”、“方城”三者关系、是否为古地名、其作用与性质等等,尚需作进一步的调查与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