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襄阳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张玮)6月29日一大早,保康县黄堡镇黄堡村村民陈德康来到镇上的“零工驿站”大厅,寻找适合自己的临时工作。
不到10分钟,工作人员就通过“零工驿站”为陈德康找到了一份超市搬运工的工作。
保康县人社部门经调研走访得知,部分乡镇灵活就业人员逐渐增多。
民生无小事。保康县人社部门组织人员分赴各乡镇人社中心调研,研究解决办法。
“我们要进一步把‘零工驿站’的作用发挥好,为灵活就业人员及雇主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服务。”保康县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率先提出解决思路。
随后,保康县人社部门进一步规范“零工驿站”运行标准,做到标识、设备、场地、人员、服务功能“五统一”。
各乡镇人社中心前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对接当地企业、小微商户,就近挖掘零工岗位,收集用工信息;通过“零工驿站”小程序、工作群、公示牌及现场咨询等方式,向求职者发布用工信息。
同时,“零工驿站”还为零工提供免费上网、饮水、热饭、临时休息等便利条件,零工告别了原来在路边揽活、靠运气找活的现象。
“零工驿站”不断完善,实现了灵活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线上线下无障碍、实时沟通就业供求信息,化解企业招工难和零工务工难。
“目前,全县已有近千名群众通过‘零工驿站’找到了工作,实现务工增收。”保康县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