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年底,保康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7万户8.2万人全部脱贫销号;65个贫困村于年全部脱贫出列。年4月,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保康退出贫困县序列。
如今,作为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保康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保康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喀斯特地貌区群众喝上幸福水
年5月,马良镇赵家山村村委会会议室。“我们这里的水太脏了,张县长您不能喝!”村支书赵祥华的话,让时任保康县县长张世伟脑子里连打几个问号,“这里的水我怎么就不能喝呢?”
张世伟走进村委会旁边的一户人家,打开水缸一看,一缸水半缸泥,而且发黑发臭。
张世伟提出以打深井的方式解决吃水问题,但没有得到专业人士的支持。大家认为,喀斯特地貌区能打出水来?这可是世界性难题啊!地底下到处是溶洞,都是空的,怎么能打深井取水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世伟到九路寨村调研,当时尧治河集团正在该村进行磷矿钻探,随着钻头转动,从地下涌出大量的水。这让张世伟兴奋不已,九路寨村海拔多米,赵家山村海拔只有千余米,两个村都是喀斯特地貌区,既然九路寨村能钻出水,赵家山村肯定也能。
张世伟当即给赵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打电话,问他敢不敢试一试打深井取水。赵祥华感动地说:“你一个县领导为了老百姓,都敢试一试、闯一闯,我一个村干部有什么不敢的。”
深井取水工程启动了。打到米,没有水;米,没有水;米,还是没有水。
难道真的错了?但直觉告诉张世伟不能放弃,张世伟鼓励赵祥华:“继续往下打,如果打到多米仍然没有水,所有的责任我一人承担。”
打到米深的时候,终于涌出了水流!
这个消息让赵家山村一下子沸腾了。
现场的照片和视频传到张世伟的手机上,看着视频中亮晶晶的水花,张世伟百感交集,心头一热,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
此时,出水现场的一位瘫痪老人,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这位78岁的村民杨德新瘫痪在床,已经10年没出过家门,听到打井出水的消息后,硬是让家人用三轮车拉着他来到现场。看到白花花的井水,杨德新拉着赵祥华的手说:“感谢张书记给我们送来了幸福水呀!”
“感恩小区”圆贫困家庭新房梦
打土墙,盖新房,娶新娘……这是一位获得全国农民歌手大奖的保康歌手写的民歌《荆山汉子盖新房》。
新房子,新娘子,是大山里百姓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梦想。
保康是襄阳市脱贫攻坚易地搬迁的主战场,全市80%的易地搬迁任务在保康。
近几年,保康县建成集中安置点个,全面完成户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保康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年9月,马良镇榨溪村65岁的田明群搬进马良集镇扶贫搬迁安置点,他在门上贴上两个大大的“福”字。入住那天,他特地放了一挂鞭炮,请了一屋子客人,欢天喜地住进了新家。
田明群的老房子在榨溪村,以前一家三口人住在四处漏风的土坯房里。田明群老父亲在世时,一直想有一天能盖个新房,但因家贫未能如愿。
年5月,田明群看到在建的两室一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厨房、厕所一应俱全,激动得老泪纵横。
马良集镇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了鹫峰、断缰、下坪等24个高寒偏远山区村的户贫困户,住上新屋的贫困户一致要求将安置点取名为“感恩小区”,意思是不仅自己要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要让子子孙孙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产业扶贫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要让贫困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才能做到持久的脱贫。保康县委、县政府把产业扶贫看成是群众脱贫的命根子。
抓产业扶贫,精准扶贫,鼓励一镇一特色。龙坪镇的高山反季节蔬菜、马良镇的龙虾养殖、重阳的软籽石榴,都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地方特色产业。
过渡湾镇茶庵村海拔千米,气候适应种植蓝莓。前几年,该村试种蓝莓亩取得成功后,成立了超惠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网罗贫困户发展蓝莓。如今的茶庵村已成为蓝莓专业村。
54岁的付春梅是茶庵村贫困群众,除了管理流转给蓝莓基地的土地,她还在基地干活,采摘蓝莓以及除草施肥,每年收入都在0元以上。
茶庵村蓝莓种植成功后,全县在高寒山区推广蓝莓种植,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后坪横冲药材场,歇马镇百峰村、白竹村等发展蓝莓基地0亩。
5年来,全县产业扶贫累计兑付到户产业奖补资金3.75亿元,贫困户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1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