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实施“旅游+”工程
全面推进农业、工业、文化体育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
加快推进陈家湾、小沟、盘龙等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格栏坪、寨湾、白竹、大畈等美丽乡村示范点提档升级,打造旅游扶贫先行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聘请国内顶尖团队,启动打造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
推进工业与旅游业融合。
依托本土特色资源和龙头企业,发展旅游加工业。支持尧治河、黄龙观建设绿色矿山示范点。举办“保康礼品”创意设计大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品牌。依托供销蜂鸟电商平台和产品展示中心,建设完善旅游商品展销中心。
推进文化体育与旅游业融合。
加强先楚文化研究、挖掘,策划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支持县艺术团建设,支持旅游企业民俗表演团队建设,推进民俗节目进景区、进乡村。策划举办一场专业体育赛事,打造1至2个攀岩、溯溪、溪降户外运动基地,开辟一条户外运动旅游游线。支持推进龙坪高山运动休闲小镇建设。
4
实施市场营销工程
整合营销资源,创新营销方式,全力打响“楚国故里·灵秀保康”旅游品牌。
一是强化品牌形象宣传
通过机场、地铁、高速、火车站、电视、广播等平台开展“楚国故里·灵秀保康”旅游形象宣传,叫响叫热保康旅游品牌。
二是强化旅游市场开发
组织县内企业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博览会活动。政企联合探索组建旅游营销联盟,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紧盯武汉、郑州、南阳、西安等重点客源地城市举办保康旅游专题推介活动,开发旅游客源市场。
三是创新宣传营销方式
创新影视植入、节会活动、网络推广等方式,宣传推介保康旅游产品。
四是加快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初步建成智慧旅游县级平台,完成全域旅游电商平台建设,持续与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合作开展入境旅游短信提醒服务,完善虚拟旅游、网络推广、数据分析功能。加快推进九路寨、尧治河、五道峡智慧景区项目建设。
五是推广保康旅游精品线路
丰富和完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策划并推广保康“一日游”、“二日游”、“深度游”、“四季游”旅游线路。培育壮大1-2家县内重点旅行社。
5
实施服务提升工程
按照旅游品质化、优质化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游客满意度。
一是启动旅游标准化试点建设
逐步探索建立国、地、企有机融合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开展旅游标准全领域、全覆盖宣传贯彻,有序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建设,有序推动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馆、购物店等一批企业在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工作流程等方面,强化标准引领,全面提档升级。
二是培育本土特色美食
充分调研、挖掘保康美食资源,策划举办“保康味道”选拔大赛,推出一批保康本土特色美食,打造地方美食文化品牌。
三是发展壮大住宿业
通过政策激励、市场带动,下大力气支持星级旅游饭店、商务酒店发展。围绕景区带动、重点集镇配套、乡村旅游功能完善,科学规划,支持培育一批特色民宿和高星级农家乐。
四是推进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完成旅游集散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力争年底启动项目建设。完善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开通县城至九路寨景区旅游公交。完成盘龙至马良绿道建设,加快推进西山至九路寨、过渡湾至梅花寨等旅游公路建设。
五是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统筹推进尧治河、五道峡、九路寨、梅花寨等景区,寨湾村、格栏坪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24座标准化旅游厕所建设。
六是强化旅游人才支撑
按照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持续开展“政校企”合作,为旅游企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等紧缺人才引进。分类分批开展导游、客房、餐饮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6
实施镇村示范工程
按照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要求,每个乡镇根据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特色产业和文化民俗等综合条件,选定1个以上重点村,启动建设1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依托特色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市场化方式持续举办“一镇一节”乡村旅游活动。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支持重点城镇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