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国倩通讯员张婷实习生杨涵殷宇航
“做志愿服务,让我觉得青春更有价值,更能焕发光彩。”最近,回忆起大学期间做志愿服务的体会,邱天赐依旧感慨万千。年出生的邱天赐是武汉轻工大学级微生物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他不仅在专业上刻苦钻研,还热衷于志愿服务,大学以来累计志愿服务逾小时,深入贫困山区支教,武汉疫情期间他主动加入抗疫,捐赠并整合蔬菜资源为武汉市民提供蔬菜……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日前公布,邱天赐同学位列其中。
邱天赐同学
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留守儿童
邱天赐第一次接触志愿活动,是通过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去武汉市东西湖区的青少年空间,给留守儿童上课。“后来慢慢就形成了习惯,每周末我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去青少年空间支教。”邱天赐说。
邱天赐在保康给留守儿童上课
辅导员介绍,邱天赐平时热心志愿公益,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志愿服务。四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逾小时,平均日服务时长达1小时,还带动身边超过30名同学参加到社会志愿服务中。
最让他难忘的一次志愿活动是在年的7月。当时,正值暑假,邱天赐带领班级6名同学前往秦巴山区湖北保康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义务支教活动,期间他们走访了多个留守儿童家庭,招收近名儿童。
保康县当时还是贫困县,“教室里没有电风扇,加上孩子们6岁到14岁不等,年龄差距大,学习掌握能力也不同,要很耐心地教。”,邱天赐说,平时他讲课要用平时的三倍音量,每节课下来,他都满头大汗。“起初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地的孩子都讲方言,我有些听不懂。所以我经常要一遍遍重复,确认他们是否听懂知识点。”
平时,邱天赐还经常带孩子们做趣味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生物知识。由于经常做留守儿童支教活动积累了经验,所以很快他便融入到这群大山里的孩子中。
离开保康前,孩子们一起合唱了一首《追光者》为他送别,“我看着他们自信的笑容,心里还挺骄傲的,这首歌是我一遍遍教他们唱会的。”离开保康后,邱天赐说每每听到这首歌,他都会想到山里那群可爱的孩子。“山区留守的孩子们没有父母陪在身边,虽资源有限,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我希望他们都能够追逐着心里的光,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成为自己的追光者。”
邱天赐说,临走时,还有个孩子从作业本上撕了一张纸,画了他的样子送给他。看到这张朴素的画像,他心里更加难过和不舍。当时孩子们围着问他:“邱老师,邱老师,你明年还来不来?”他和同学们约定说:“五年,十年之后,你们一定要走出大山,我们武汉一起赏樱花!”
坚守抗疫一线,组织蔬菜联盟
年初疫情爆发时,邱天赐正放寒假在家。得知村里防疫抗疫工作十分繁琐,他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投身到他所在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西湾村的防疫工作中。“起初父母并不同意,但后来他们还是支持了我的选择。作为武汉的一份子,我应当为抗疫出一份力。”邱天赐说。
给村民量体温排查
入户测量体温、对往返人员进行排查、做每日报表、整理防疫文件档案……每天,邱天赐早上六点起床,晚上换班回家已是六七点了。邱天赐说:“我们村一共有口人,我每天一户户测量,一天要好几万步。”
和爱心蔬菜团体一起分装蔬菜
后来,听说武汉市民吃菜贵,农户农产品销售难。恰好西湾村是本地蔬菜基地中心,邱天赐借助媒体力量与朋友一起,短短几天就凑成了一支志愿者团队,整合了村子里的资源,把十五六种蔬菜以每份20斤的分量打包好,以成本价送往武汉各地。
“太忙了反而不怕被感染了。”邱天赐说,那时防护物资紧缺,往往一个口罩要戴上三四天,没有防护服就把自己裹厚实点。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外来货车无法进到村里,于是在村口经常能见到这样一幕:一个年轻小伙站在货车车厢里,不断的接放着同伴递来的蔬菜包。远处农田里,满是忙碌着采摘打包的身影。
疫情期间,在邱天赐和团队的努力下,他所在的西湾村为武汉四个社区累计捐赠2万余斤蔬菜,保供20万斤爱心蔬菜包,为余户家庭提供蔬菜保障,解决10余家农户农产品滞销问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